語言發展遲緩兒童的居家復健
語言評估常見問題
1.孩子的口水流不停
2.任何東西皆往嘴塞
3.不讓大人幫他刷牙、挑食
4.眼睛不看人或叫他時,他不理人
5.孩子不說話只會比手畫腳
6.老用哭鬧方式要求
7.孩子的辭彙怎麼不增加
一般的兒童語言發展
(一)哭聲和愉悅聲:幾乎每一個新生兒都有發聲的能力
(二)牙牙學語:約在二至四個月左右開始出現,嬰幼兒會發出一些簡單但無意義的聲音。
(三)社交性發聲:約五、六個月大,開始會利用不規則的聲音與外界溝通。
(四)語調練習:到了八個大,雖然聽不懂小傢伙的用詞,但已有頗似大人講話的語調。
(五)第一個字:通常是出現在十至十八個月大時,並且先有一般的理解能力後,才開始說出有意義的話。
(六)呢喃兒語:十八個月大後,隨著肢體動作的成熟,幼兒可以配合著手腳功能一起玩聲音的遊戲,如:一面玩車、一面發叭!叭!。此時大概可利用十至二十個有意義的字來進行多方面的溝通。
(七)鸚鵡式學語:兩歲的幼兒開始重覆大人說的話,直至約兩歲半時逐漸消失
(八)語言交談
語言發展遲緩警訊
(1)嬰兒時期太過安靜,或對大的聲音缺乏反應。
(2)至二歲仍無任何語彙出現。
(3)至三歲仍無任何句子出現。
(4)三歲以後,說話大部分仍含糊不清難以理解。
(5)五歲以後,說話句子仍常有明顯錯誤。
(6)五歲以後,說話句子仍有不正常的節律、速度、或語調。
(7)五歲以後,說話語音仍帶有許多省略、替代、或歪曲的現象。
(8)說話聲音單調平直,音量太大或太小、或音質太差。
(9)說話聲音有明顯鼻音過重或缺乏鼻音的現象。
(10)年齡愈長,說的話反而愈少或愈不清晰。
以孩子為中心的治療策略
以孩子為中心的治療策略:藉由模仿孩子的動作而介入孩子的遊戲,用擬人化或孩子懂得的方式玩玩具,或和孩子一起玩孩子有興趣的東西,同時可以配合情境,用口語敘述進行中的動作(大人主動說明或自言自語吸引孩子的注意)例如:玩車子時,大人在旁邊發出咻咻的聲音,或說車子、跑好快、過山洞…等
吸引孩子的媽媽語
•媽媽語的語言學特性:語法簡化.詞彙較有限.語用強調互動
•媽媽語的言語學特性:音調較高.常重複.速度慢.句調抑揚變化多
原則與方法
1.建立聽的習慣:鼓勵孩子注意聲音刺激,(尤其是聽能損傷的幼兒)。
2.發展語言能力(理解認知):認知理解能力永遠早於語言表達,因此利用每一時機多跟小朋友「說」
3.家長可多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自然情境下學習。
4.多增加孩子的生活經驗,多聽多看以豐富孩子的詞彙量
5.減少主動滿足,鼓勵孩子主動提出需求
6.鼓勵發聲:當幼兒有能力模仿發聲時,要求他必須適當的模仿出聲,才滿足他的需求
7.對於只會一昧仿說問句卻不會回答的孩子,須給予示範答句,最好另有一人輔助孩子,而非同一人自問自答
8.對孩子的發聲給予立即回饋,不用在意發音是否標準,而是鼓勵孩子多增加發音的次數
9.利用情境增加仿說單字、詞彙及短句的數量,進而能變成孩子的自發性語言
10.鼓勵模仿動作與發音:最有效的是「玩」聲音
11.適度的增加孩子的活動量,跑、跳、攀爬等活動除可增加肌耐力與動作協調外,也可刺激大腦,對發聲有幫助
12.注意眼神的注視,大人改變高度與幼兒面對面互動,同時也注意孩子是否有注視大人
13.當有要求孩子說話便會給鼓勵時,不可一再要求重複卻言而無信
14.當孩子提出口語要求或有發聲時,大人要留意自己的反應,是否忽略了立即的回饋(可以裝沒聽清楚但不可以假裝沒聽見)
15.邊做邊說:一邊盪鞦韆、爬樓梯或做運動時,也可一邊數數
16.對稍有語言的孩子,則逐漸增加語辭的複雜性(增加句子長度)
17.對於已有語言但不會應用的孩子,可利用角色扮演遊戲,以孩子最熟悉的情境角
色對話
18.利用繪本、故事書,進行看圖說話,藉由重複的句子,配合不同的角色與物品,強化孩子的句子結構,故事有豐富語料、組織性結構、明顯的因果關係及有趣的情節,對幼兒的語言、邏輯、觀察、內省、人際等發展有潛移默化成效。
19.唱歌往往是很好的語言訓練方式,選擇歌詞簡單的兒歌,重複練習後,孩子很容易學習。 童謠可以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
20.說話語意要清楚,配合情境提供適當的口語說明或動作示範,協助孩子了解意思,在與孩子互動時告知正確名稱,而非這個、那個
21.多和孩子互動,閱讀都是增進孩子語言能力的好方法
22.針對孩子說話的錯誤,可將他所造的句子以正確的方式重組一次
23.包容錯誤:讓孩子明白大人懂得他在說什麼重於打斷孩子說話並要求再說一次。專心傾聽能鼓勵孩子說話,而在回答時提供孩子完整句型,讓孩子對說話感到興趣。
24.提供適當的語言學習環境,多與孩子說話,並耐心傾聽孩子說話
25.多給予鼓勵讚美,增強孩子的學習動機
26.隨機教導,尤其日常生活中常見且與兒童有關的事物
27.儘量要求孩子表達他的需要,不論是用語音、聲音、表情或手勢
28.使用兒童能夠理解的、重點式的話來協助他們做訓練。
29.句子要簡單、明確、清楚、重複
30.父母雙方管教孩子的原則應有一致的態度
31.孩子不理解指令時,應帶著孩子一起去做,而不是幫他完成全部
32.語言需要示範也要練習,製造情境練習新學會的辭彙
33.避免增強負向行為-哭鬧後有糖吃
34.口水流不停、東西往嘴塞、不讓大人幫他刷牙、挑食-口腔按摩,增加口腔的感覺刺激;改變食物質地;增加咀嚼機會;舒適的進食環境;溫和的口語提醒
口腔動作練習
˙口腔動作練習:孩子的口腔經驗不足,加強口腔動作的協調與靈活度
˙增加咀嚼食物的經驗,豐富食物的多樣性,改變黏稠度、食物軟硬度、韌度、大小
˙練習吹氣:吹風車、泡泡、吹笛子、羽毛,閉唇、嘟唇作出親吻聲
˙練習舌頭活動:伸出舌頭-舔棒棒糖、舔嘴四周的蜂蜜、果醬,吃硬的餅乾
˙電視文化?多看電視、多聽音樂CD?
˙兄弟姐妹的協助、同儕的刺激?
˙如何觀察孩子是否理解?有模仿動作是否代表理解?看指認能力、問題解決能力
˙只會說外星球話怎麼辦?
˙大人說話時孩子沒在聽怎麼辦?(聽力、平日眼神接觸情形、是否太專注於有興趣之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