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1日 星期四

促進孩子發展的親職技巧與環境安排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小兒科 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臨床心理師  徐秀宜

u       瞭解孩子的需求

Ø   嘗試瞭解及觀察孩子的發展與反應
n  評估孩子的能力是否做得到
n  內在生理與外在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n  瞭解(推理)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
n  如:因環境太吵而哭鬧、想要拿東西時哭鬧
n  等待孩子的回應
n  不要急著滿足孩子的需求或評斷孩子的行為
Ø   練習角色替換:幫孩子說話
Ø   適度的環境與教養刺激,勿揠苗助長

u       建立正向關係的必要性

Ø   有正向的親子互動孩子才會重視父母
                              每天花一些時間與孩子從事他喜歡的活動,讓孩子感覺到你會重視他的需求與感覺。
                              孩子會重視你時,對你的指令與要求的配合度也會提升。
                              建立適當的家庭生活規律與結構。
                       (試試看:回顧自己小時候的經驗與感受)
Ø   父母的心情調適
                              改變自己對孩子行為的想法
                              適度的放鬆
Ø   尋求內外在資源
                              內在資源:對孩子問題的瞭解、增強自己的信心
                              外在資源:家長團體、親友協助、療育資源

u       家庭環境中的必要條件

Ø   鼓勵探索
n  勿過度設限,讓孩子有機會探索和收集環境中的線索。
Ø   指導基本的技巧
n  由熟悉的人教導基本的認知技巧,如:命名、配對、比較、因果關係、模仿。
Ø   讚揚孩子在發展上進步
n  適時地對其進步給予鼓勵與稱讚。
Ø           練習及擴展新的技巧
n  引導孩子藉機練習新的技巧並擴展新的知識
Ø           避免不必要的責難、處罰或戲弄
n  避免因責難、戲弄或處罰而對孩子的探索行為或正當的行為形成負面的經驗
Ø           豐富且有回應的語言環境
n  提供可預測、可理解的溝通環境,如此語言才可以傳遞訊息、提供社會性的回饋、鼓勵學習新的事物或技巧

u       提升行為發生的不二法則-增強法

        是指:在行為發生之後能夠維持或增加行為的方法
        可強化任何行為,提升及維持行為的發生率 ,包括問題行為。
        增強只用在『結果/回饋』的部分
        可用於增加個人產生合宜行為的動機
        增強最終必須消減,並且需與自然性增強物配對使用

Ø           有效運用增強物
n          需考慮該增強物的適當性
n          在目標行為之後給予
                                         行為之前給予的不算是增強物,而是引起行為的前因
n          一致性
                                        每次行為出現就給,待行為穩定後在部分給予
n          立即的
                                        行為出現後馬上給,不可以延宕超過五秒鐘
n          個人化的
                                                                  依每位孩 的喜好與表現狀況給予不同的增強物

u       自然情境中的學習

        自然情境或以活動為基礎的訓練方式為目前療育的趨勢,亦是對孩子的發展及功能提升最有幫助的方式
        由日常生活中示範及教導一些基本概念、問題解決技巧、語言技巧…等。
        重要因素:家長的回應、安全及有趣的環境(有廣泛的學習目標及對象、有功能性的活動)。
Ø           教導的原則
                                      多重目標用可用在單一活動上。
                                      以玩樂及有趣的活動提升動機。
                                      由日常活動中引進訓練目標,以增加練習及應用的機會。
                                      一致性的反應及回饋,以利孩子學習與記憶。(善用行為改變技巧)
                               製造機會讓孩子主動反應,並等待孩子的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