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高醫附設醫院 新生兒科 曾馨誼 主治醫師(95年1月)
高醫醫訊月刊第二十五卷第八期
一般而言,懷孕20至37週之間分娩的嬰兒稱為早產兒;出生體重低於2500公克的嬰兒稱為低體重早產兒,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者稱為極低體重早產兒。根據美國醫界的統計,1980年早產發生率為8.9%,到2000年則提高至11.6%。而我國內政部公佈台灣地區93年人口出生數為216,419人,在這平均每年約有20多萬個新生兒之中,約有接近2萬多個早產兒。早產的發生率約佔所有懷孕的5-10%,但卻佔新生兒死亡的80%。以目前周產期死亡率千分之十至廿而言,每年約有 3000多位新生兒死亡,其中極低出生體重早產兒就佔了75%以上,即每年約有2500至3300名極低體重早產兒死亡。
台灣地區早產醫療水準在20餘年來,有相當明顯的進步,使得早產兒存活率大大提高,
根據中華民國新生兒醫學會及早產兒基金會的近年統計,台灣地區極低體重早產兒存活率已達80%以上。相對的,這些早產兒所合併之神經學後遺症亦相對增加,除了造成家庭沉重的負擔,更使得早產兒終其一生飽受折磨。於是早產兒基金會主導台灣極低體重早產兒聯合追蹤計畫,在這些巴掌仙子從新生兒加護病房”畢業”之後,安排為期二年以上的追蹤檢查,希望早期發現問題,及早讓孩子接受適當的治療與復建,讓他們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可以逐步的追趕上足月生產的嬰兒。
根據中華民國新生兒醫學會及早產兒基金會的近年統計,台灣地區極低體重早產兒存活率已達80%以上。相對的,這些早產兒所合併之神經學後遺症亦相對增加,除了造成家庭沉重的負擔,更使得早產兒終其一生飽受折磨。於是早產兒基金會主導台灣極低體重早產兒聯合追蹤計畫,在這些巴掌仙子從新生兒加護病房”畢業”之後,安排為期二年以上的追蹤檢查,希望早期發現問題,及早讓孩子接受適當的治療與復建,讓他們在人生的起步階段可以逐步的追趕上足月生產的嬰兒。
近年來,由學者專家的研究報告中一再證明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嬰兒出生後的前5年是嬰幼兒腦部發展最迅速、最重要的階段。在此關鍵時期,若嬰幼兒未受到良好的照顧及教育,嬰幼兒的腦部發展將會受到阻礙。特殊教育家更強調早期介入對發展遲緩嬰幼兒的重要性,不但能減輕發展遲緩的程度,更能積極預防未來其他障礙的發生。
按照國外的經驗,如果這些孩子在三歲以前就做療育,其一年的療效等於三歲以後十年的療效,把握住最佳的療效時機,則孩子的殘障程度可以減輕甚或消失,再經過醫療、特殊教育、職業訓練以後,這個孩子在成年以後絕大部份可以自立自足,融入社會。同時早期療育並不是一種單一性的醫療或教育方式,而是多種專業的共同參與,提供跨專業的整合式服務,完整的早期療育的團隊成員包括家長、醫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治療師、護理人員、特教老師及社工人員等。專業人員從不同的觀點評估孩子及家庭的個別需求,因此可以擬定相當完整的療育計畫,如果父母能妥善利用現有醫療資源,讓孩子能有機會接受早期療育,將可使孩子的症狀儘早改善,孩子的進步將會相當顯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