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附院小兒神經科 周柏青主治醫師
小如是一個出生二十六週的極低體重早產女嬰,從眼睛睜開的那一剎那開始,面對的是插滿身上的管路,氣管內管、靜脈導管、鼻胃管等等,耳朵聽見的是滴答作響的生命監測器的警告聲,經過幾個月醫療團隊的的努力,小小的身軀終於熬到能夠回家照顧的程度。
無奈因為太急著到這個世界,長期依賴呼吸器而受傷的肺部,讓他需要帶著氧氣管回家,出生時的腦部缺氧也讓小如的肌肉張力過低需要頻繁的復健訓練。
小如的爸媽都還是未成年,因國中時期交往而意外生下她,兩人因而輟學轉錢養家。
兩人輪流上夜班,沒上班時就在家照顧小如,也許因為生活作息混亂及疲勞,原本感情不錯的兩人,也變得常常爭吵。 就在小如九個月時,爸爸下班後喝了點酒,看見在家哭鬧不休的小如,一時失控就抓起他往地上甩。
小如雖然停止哭泣但也失去了意識,送到醫院後發現有大範圍的腦部出血。 雖然經過緊急的治療保住了性命,小如的發展狀態也退步到只有出生兩個月,且併發的癲癇也時常讓他進出加護病房。
兒童虐待及疏忽事件通常有其產生的背景和要素,如同上述小如的情況,多重障礙的孩子通常帶給父母許多的疲勞和焦慮,特別在比較沒有經驗或者情緒控制較差的照顧者,倘若沒有足夠的社會家庭支持系統,虐待及疏忽事件常常一而再的發生。
美國人口調查局於2002年曾經作過一份調查,全美約有百分之八的兒童為患有身心障礙的疾患,和家中的手足比較,有較高的比率會遭受兒童虐待及疏忽(參考資料一)。
根據國際文獻顯示,許多兒虐事件發生後,長期追蹤的結果發現個案一些原本沒被診斷的疾患如注意力不全及過動症、憂鬱症、或行為疾患等。
早期發現及治療此類疾患,也許可以避免或減少一些家庭衝突,進而減少一些遺憾(參考資料二)。
兒童少年保護法明文規定醫事人員對於可能之兒少虐待或疏忽事件有通報之責任,對於發展遲緩評估中心的成員包含醫師、心理師、復健師、個管師、社工師等而言,在接觸遲緩個案或和個案照顧者溝通時都應注意(1)照顧者和個案的互動、(2)身上是否有不明的新舊傷以及(3)照顧者偏激的情緒表現或者不合常理的行為和照顧觀念。 適時且正確地辨認兒虐事件是幫助個案正常身心發展及防止遺憾的不二法門。
參考資料一: Child Abuse & Neglect 29 (2005) 147–151
參考資料二: The Turkish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7; 49: 256-26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