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小兒科 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臨床心理師 徐秀宜
u 三歲前發展的重要任務
Ø 大腦神經細胞的快速成長
Ø 關鍵時刻
n 社會情緒發展
n 認知的發展
n 語言的發展
u 社會情緒發展
Ø 發展特性:
n 學齡前仍以自我為中心、對事件的解釋以『眼見為憑』。
n 2歲以後開始發展分享與互惠、衝動控制、性別角色與社會禮節
n 2~6歲開始發展同理心與瞭解別人的觀點,但尚無法理解他人的行為是有意或無意發生的。
Ø 人際發展以一歲以前的依附行為發展為基礎
Ø 掌控能力
n 孩子將各種物品拿來咬、丟、敲、組合、拆解等探索,逐漸學習到因果關係及對環境的控制感。
n 影響主動探索與學習的意願、產生自我價值感
n 與依附行為的發展有關
Ø 自我調節能力
n 是指順從、抑制衝動、等待、區辨社會規範中合宜行為… 等之能力。
n 幾個月大的嬰兒便可學會調節生理上的需求。
n 若環境對孩子的需求能適當地回饋,並提供穩定的作息,那麼一歲的孩子開始會調控自己的行為反應,二歲開始會自我約束,三歲後開始有較複雜且長時間的自我規範的行為。
n 受認知和語言發展之影響
Ø 依附行為
n 嬰幼兒建立與他人特殊與積極情緒連結的過程,以產生保護與信任的關係
n 依附行為的功能:
1. 提供安全感
2. 調節情感和警覺功能
3. 傳達感覺和溝通
4. 做為探索的堡壘
n 依附行為的發展
p 出生數週即可分辨主要照顧者 (包括:聲音、味道、臉)
p 數週-3、4個月大喜歡有人抱
p 4-6 個月大明顯怕生,開始“黏”特定照顧者
p 8-18個月大有熟悉的人(包括:兄弟姊妹、祖父母等)在旁邊便可不哭
Ø 分離焦慮
n 嬰幼兒與主要照顧者分開時所產生的焦慮反應
n 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
n 大約在八個月大左右開始(有些孩子四個月大便出現)
n 為何會有「分離焦慮」?
p 生存的本能
p 此時嬰兒已對這個世界形成一些概念並開始認出父母
p 若三歲後仍有嚴重的分離焦慮反應,可能出現「分離焦慮障礙」
n 對往後發展的影響:
p 對大腦發展的改變
焦慮會使人變得較不理性與較情緒化
「恐懼」會影響記憶與學習
n 如何預防孩子的焦慮?
p 依照孩子的氣質教養
p 增加對孩子行為的敏感度與回應(回應能力)
Ø 氣質
n 氣質的向度:
活動量、規律性、趨避性、適應力、反應閾(敏感度)、反應強度、情緒本質、分心度、注意力廣度與堅持度
n 氣質的分類
p 自在型:常有笑容、容易適應改變、易建立嗜好與規律
p 困難型:情緒不佳、易受挫、對於環境的改變反應強、適應度低、不易建立規律
p 溫吞型:活動度低、情緒反應強度低、害羞、退縮、不易適應新環境的反應強度不高
n 氣質的影響
p 「氣質」是天生的行為反應特質,但會受成長過程中的經驗影響而有改變
p 參考書籍:瞭解孩子的天生氣質(作者:威廉‧卡理博士;新迪出版社)
Ø 對孩子的回應與敏感度--回應能力
n 照顧者對孩子所發出的訊息能否適時回應與對孩子的敏感度會影響其未來的依附行為、掌控動機與高層智力功能的發展
n 包含:
p 辨認嬰幼兒所傳達的訊息
p 正確的解讀
p 立即回應
p 一致且可被預測的回應
u 認知發展
Ø 0~2歲是感覺動作為主的探索
Ø 1歲以後開始會有因果關係的探索,行為較有目的性。
Ø 2歲以後開始發展因果推理、分類、物品使用的概念、模仿、問題的解決能力、繪圖能力
n 產生質與量的變化
n 由具體逐漸變成抽象
u 語言的發展
Ø 三歲前是從沒有語言到可以複雜句子溝通的快速成長階段。
Ø 一歲左右開始會第一個字,二歲左右有二個字的組合。
Ø 與認知發展有緊密關連:先對外在環境有概念並可歸類後,才開始將口語的字詞(符號)與之連結。
Ø 有明顯的順序性
Ø 非語言的溝通
n 手勢動作對語言發展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