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醫 兒童發展評估中心 臨床心理師 徐秀宜
家長需要做的事:
n 了解自閉症的核心問題
n 觀察自己的孩子有哪些興趣或嗜好
n 安排家庭中的環境
n 與其他家人同心協力、給予合理的期待
n 學會行為改變技巧
觀察孩子的興趣或嗜好
n 食物: 餅乾、巧克力、飲料…
n 物品: 風扇、有聲音的玩具、機器人…
n 活動: 騎車、轉圈、看電視、拼拼圖…
n 社會性: 稱讚、擁抱、拍拍手…
n 代幣: 記點、銅板…
n 作為引發孩子的互動意願與增強其它缺少的行為
安排家庭中的環境
n 環境結構化
n 多提供視覺的提示
n 可預期的生活常規: 規律但有彈性
n 製造溝通與互動的機會
n 如果孩子可以自己拿到他需要的物品、做到他自己想要做的事、可以自得其樂,他就不需要與他人互動。
n 讓孩子遇到”適當的”阻礙,讓他一定得要找人幫忙或溝通。
n 增加與孩子玩的機會
行為改變技巧
n 單一嘗試訓練的概念
n 刺激-反應-後果的連結
n 應用行為分析
n 前因、行為、行為後果
n 例如: 看到糖果走到糖果前面(前因),伸出手並發出聲音(行為) ,得到糖果(後果)
n 家長需接受一段時間的訓練與練習
n 掌握原則: 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連結要一致
學前先備技巧(Learning readiness)
n 在孩子可以主動學習前需具備的一些基本能力。
n 對呼叫做反應、聽從指令、注意聽講(視線接觸)、觀看他人的反應、操弄物品、模仿
先備技巧--注意力(Attention)的訓練
n 利用「單一嘗試(discrete-trial)」訓練簡單的指令配合與注意指令
n 依孩子的能力設定目標
n 如: 依指令坐下就給他一顆巧克力
n 利用區辨增強(differential)來增加其自然的視線接觸。
n 如:當孩子自然地注視你時,立即給予稱讚或他要的物品等增強物,若無注視行為,則忽略
先備技巧 --「模仿」的訓練
n 「模仿」也可透過「單一嘗試」訓練
n 由孩子熟悉的操作活動開始較能由環境中得到自然的回饋。如:疊積木、敲打…等簡單的物品操作
n 由比孩子心智年齡稍低的活動開始,熟悉後再增加複雜度與難度。
n 以物品開始:因有明確的視覺提示,可先以動作引導孩子跟著做,之後再「退除提示」
n 先學孩子的動作讓他覺得好玩,之後他才會跟著學
n 當孩子學會「模仿」,可由熟悉的行為開始逐漸增加模仿的步驟,再慢慢增加不熟悉的行為,之後再做不同情境與不同人的類化練習
提升溝通的意圖
n 從「口語前」到「口語期」的溝通能力訓練。
n 需先發展「有意圖」的社會性溝通技巧,其後的字詞的發展才能與溝通行為做配對
n 溝通意圖分為三類:
n 行為調控:藉由溝通來調控他人的行為以期達到獲得物品或限制環境的目的
n 社會互動:藉由溝通引起他人注意以讓自己加入他人
n 交互注意:藉由溝通將他人的注意力引導到自己所欲分享的物體或事件上
n 自閉症孩子最容易、也最早出現的溝通意圖是「行為調控」,而最困難的是「交互注意」。
可擴展『溝通意圖』的活動
n 『行為調控』的部分:
n 提供要求食物或物品的機會
n 提供有選項選擇的機會
n 提供拒絕食物、物品或聲張意願的機會
n 提供停止活動的機會
n 提供要求協助的需求或機會
n 『社會互動』的部分:
n 提供要求社會性遊戲或常規、或要求繼續遊戲或常規的機會
n 提供練習問候口語和非口語的問候行為的機會
n 提供以口語或非口語呼叫他人以要求注意自己獲安慰自己的機會或需求
n 在遊戲中讓孩子有機會“獻寶”,如:玩躲貓貓、裝扮、臉部彩繪
n 『交互注意』的部分:
n 提供機會或需求去把東西“給”或“遞交”給他人或依從他人注意的焦點
n 提供機會或需求使用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去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到物品或事件上(如:看書、到動物園看動物或看街上的車)
n 提供機會引介新的事物或改變,並做一些評論(如:把新的玩具從袋子裡找出來、對物品做一些有趣的舉動)
n 提供機會或需求去要求資訊或澄清(對較高功能孩子可行)
其他需掌握的原則
n 與孩子互動時,盡量讓自己的視線維持在與孩子的眼睛相同的高度
n 增加與孩子遊戲或互動的機會
n 儘量透過遊戲或他有興趣的活動增加互動的機會
n 與孩子互動時表情與反應盡量誇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